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导向把关

※发布时间:2020-9-24 13:17:07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建设一流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以提升我国学术综合影响力已成为业界共同的奋斗目标。研究发现,目前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导向偏差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办刊强调学术而淡化导向,策划意识偏离服务性而盲目追逐热点,内容把关忽视学术性、专业性与诚信原则。纠正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导向偏差,需要强化三个导向把关:方向的把关,学术期刊要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学术争鸣要坚守底线;价值取向的把关,选题策划要观照现实意义,热点问题要体现理论内涵;学术导向的把关,要用专业引领学科发展,用责任意识规避不端失序。

  学术期刊是不同学术观点、不同思想学派交流的平台,具有科学知识、进行学术评价、推动学科建设、繁荣社会文化等重要价值。建设一流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以提升我国学术综合影响力,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已成为业界共同的奋斗目标。根据《关于深化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管理办法》等指导文件与有关研究,一流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应具备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具有代表性。“一流”即水平一流,是指作者、职业编辑、编委会、审稿人、出版平台与出版量六要素都处于一流水准[1],从而学术期刊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能刊载具有国际领先意义的一流,代表我国最高的科研水平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二是具有引导性。“一流”象征着权威,霍夫兰的“模型”认为,者的可信度对效果具有重要影响[2]。一流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以其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知识的专业度和权威性让受众产生信任和依赖,这意味着它能很好地引领、改变受众对科学社会的认知,实现引导、控制的社会功能。三是具有独特性。“一流”意味着是不可取代的,因而学术期刊的某些方面应该具备同行难以复制模仿的独特之处。从代表性、引导性与独特性来看,对一流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导向进行把关,通过社会控制纠正其在方向、价值取向与学术导向上产生的偏差格外重要,一方面能我国对外的学术形象,树立学术声望;另一方面能防止其以高劝服性将社会引入意识形态陷阱,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学术期刊失范事件表明,目前部分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在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上存在偏差。

  办刊是办刊者办刊的总体思,包括对指导思想、期刊定位、办刊目的等的基本,反映了办刊者对出版规律的深层认识,是学术期刊进行选题策划、组稿选稿等工作的根本依据。

  在办刊中,我国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办刊思想,并在刊物运营中践行。但仍有个别期刊表现出方向上的偏差,具体涉及以下方面:一是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淡化办刊的导向。人文社科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称,范畴较大,包含文学、哲学、艺术学、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个别学术期刊将学术价值作为办刊的唯一追求和选用的唯一标准,这可能导致一些暗含错误倾向的所谓学术研究得以发表,对社会产生。尤其是对于历史事件、历史话题等容易出现主义倾向,这样的偏向是对思想创新的一种。二是办刊中混淆学术争鸣与主义的界限,对一些学术的研究允以过度的。作为不同学术观点平等交流的平台,重视学术争鸣无可厚非,但极少数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却没有正确认识学术的深刻内涵与前提,导致办刊思想方向偏离。

  任何一本期刊都“由很多看似相互,实际相互关联的栏目构成。期刊栏目是办刊方针、学科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栏目设计策划是否合理、科学,不仅关系到期刊的整体形象,而且关系到期刊的质量”[3]。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价值取向偏差主要源于策划义渠骇意识的偏差。

  在日常策划活动中,极个别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沦为“自留地”或“收钱即发地”,“为学术服务”的价值取向变成“为个人利益服务”,“为栏目选稿”的基本原则变成“为稿而设栏目”。此外,大多数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在选题策划时仍重在关注国际社会予以中国的,很少针对国际问题表现中国视角,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这就难以为坚定文化自信、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学术支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除此之外,由于社会热点事件能在较短时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部分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选择追逐热点、策划专栏刊登有关研究,但是,编辑在策划时过于急功近利,没有充分考虑热点话题与期刊定位之间的关联,一些读者定位、风格定位等大不相同的期刊可能发表了主题、性质高度相似的作品,从众行为导致栏目设置趋于同质化,增加了学术论文的同质化输出。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热点事件或许并不具备学术研究的价值,盲目趋同并不利于期刊的长远发展。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学术导向偏差主要体现在对进行内容把关的过程中,直接影响着该刊的质量与水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忽视的学术性。学术性是学术研究的根本特性,也是学术论文与小说、散文等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学科框架的指导下,真实的数据来源、科学的分析手段、严密的逻辑思维、严谨的语言基调互相关联,缺一不可。部分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把关时忽视了的学术性,选择的与期刊的学术定位不符,也有失科学性。

  二是忽视的专业性。学术研究能为学科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因而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高度。部分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在把关时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刊登的专业性不强。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少学术论文跟风发表,有些仅仅基于已有信息进行浮于表面的简单分析并作出推测,缺少严格的数据支撑与有深度、难度、高度的分析阐释,根本经不起推敲和检验,也不具备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

  三是把关不严导致存在学术不端的可能。少数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编辑没有严格按照“三审三校”制度对所有来稿进行客观、细致的审核,导致存在如剽窃、抄袭等传统学术失范问题的仍得以发表。与此同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又催生了如数据造假、修图造假等新型学术不端方式,增加了编辑把关的难度,引发学术不正之风或学术争议。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社会本是无序的,需要一套相对稳定的控制体系来进行规范。纠正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导向存在的偏差,实质上就是通过政策法规、行业、技术手段等进行把关,始终保持导向的正确性,促进其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与引导作用。

  办刊者受既有社会背景、文化框架的影响形成“对社会所抱持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和”[4],即意识,其影响着参与出版等各种社会活动中的行为。办刊的偏差一定程度上源于办刊者意识的偏差,折射了办刊者对学术与关系的混淆。事实上,学术研究虽不等于宣传,但其中包含的思想观点无法脱离作者所处社会而形成,学术与并不能简单分割。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进行方向的把关要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学术期刊要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本质是一种产品,是思想观点的集合,如果期刊本身不注意增强意识,就难以辨别的倾向是否正确,无法承担作为出版物所肩负的责任与。因此,无论学术期刊属于何种学科性质,办刊者都应在办刊中清楚表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确学术期刊的立场,从而旗帜鲜明地以一定的高度指导栏目策划、选稿用稿等后续工作的进行,一方面避免引发学界对漠不关心的风气,造成马克思主义学术线],另一方面也避免可能含有错误思想的学术研究仅凭所谓学术性得以发表。此外,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务必首先对方向进行审查,“一票否决制”,确保学术期刊始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打破“影响因子决”。

  其二,学术争鸣要坚守底线。“学术的本质或科研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探索的行为。”[6]但这种的内涵在于学术争鸣,即“容许不同的学术见地得以发表并进行交流碰撞”[7],并非意味着可以打着学术的无底线、界地争论。办刊者必须深刻理解学术的内涵,将底线思维贯穿始终,避免在办刊中过度强调“交谈”“思想创新”等。在此指导下,期刊编辑要提高度,练就火眼金睛,对学术论文的作者背景与内容进行把关,以《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题备案办法》第等有关为参照,反对出版踩“雷区”、越“红线”的所谓学术研究。除此之外,为确保期刊编辑思想的先进性与性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办刊,除了编辑自身通过不断学习提高站位外,出版单位也应通过设立定期谈话制度、定期制度等方式对期刊编辑的把关资格进行审核。

  选题策划直接关系栏目设置,作为骨架支撑起整个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用稿结构框架。骨架若产生歪斜,期刊将无法承担价值引导、凝聚共识的。“社会的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流文化及其核心价值体系,共同的价值观使不同的人在一种文化中获得归属感,并在思想和行为上遵循基本的价值准则、判断尺度。”[8]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进行价值取向的把关,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纠正策划意识偏差,以“共享价值观”的方式形成内化力量[9],形成定向的规范并落实到栏目设置之中,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

  其一,选题策划要观照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应当体现以社会效益优先的根本价值追求,一方面抛开个人利益,纠正“自留”和“收钱即发”的偏差;另一方面避免将学术束之高阁,拉近学术与现实的距离。因此,期刊编辑要密切关注人们普遍关注的突出的社会问题,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有针对性地设置栏目,让学术真正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此外,为提高国际影响力,一流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必须开阔眼界,在选题策划上对标国际,针对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如全球变暖、疾病防控、和平发展等,设计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专栏,传承文化的办刊规律,体现中国视角。

  其二,热点问题要体现理论内涵。社会科学研究承认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通过认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套理论以对未来作出预测[10]。发现具有理论内涵的社会问题才能增加学术期刊的厚度,引导学术研究免受浮躁风气的影响,沉淀下来实现理论价值。因此,在面对社会热点话题时,期刊编辑要冷静下来,发挥“甘坐冷板凳”,充分消化、吸收信息,挖掘热点事件的理论内涵,避免对一些浮于表面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意义的趋同,特别是对个别负面事件进行过度追逐和放大。此外,期刊编辑在策划时还要注意加强热点话题与学科定位之间的紧密度,在求同存异中展现办刊特色。

  的质量直接反映办刊的水准,决定一本期刊能否跻身世界一流行列。一流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担负着学术研究引导者、学术水平代表者、学术风气者的角色,必须确保学术导向的正确性。学术性不足、专业性不强、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不能发表,否则将严重损害我国的学术形象。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进行学术导向的把关,期刊编辑的职业素养发挥着关键作用,应从以下两方面加强。

  其一,用专业引领学科发展。首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认清期刊的学术定位,理解学术性的含义,具有区分学术论文与一般文章的专业能力,刊登的学术研究客观、严谨、科学。其次,在熟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编辑要通过参加前沿论坛、年度会议等方式,结合数据平台与时俱进地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与专家学者保持密切联系,挖掘具有研究价值的前沿话题,主动设置专栏吸引作者,提升的专业高度,发挥一流学术期刊的名刊作用,积极引领学术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二,用责任意识规避不端失序。为净化学术氛围,要严格遵守《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的相关要求,把纠正学术不端行为作为把关的重点,当然它也是难点与痛点。一方面,新技术的发展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便利与。国内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无论从算法结构,还是后台核心数据库、用户数,以及用户选择上都无法和国际巨头相提并论[11],抄袭、图片造假、数据造假等现象也无法据此全部测出,更新技术检测手段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学术不端现象的泛滥可归因为代价太轻。“对于一旦被检测出来仅仅是退稿、列入等柔性措施,抄袭者认为是无关痛痒的。”[12]学术不端现象的根源是学术主体对名利的追逐与稀缺的学术资源之间矛盾的结果,只有加大有关名利方面的惩处力度以提高越轨成本,才能更好地实现强力打击[13]。学术界迫切法规的出台以进行社会控制。诚信是学术的生命,在技术手段与法律都暂时缺位的情况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必须将责任意识贯穿始终。一是完善用稿说明,写清楚、写具体到底何为学术不端,该刊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将如何处理,后果如何。从认知层面教育、作者,规避因不了解而犯错的现象。二是严格实施“三审三校”制度,提高编辑的辨别能力,对所有来稿中大到数据、图表的真实性,小到参考文献引用的正确性等都逐一进行审查。

  构建一流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目标的提出,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出版的每个环节和流程都并非的生产线,而是以树立良好口碑和构建学术风格为指向,以期实现内容品牌与刊物品牌的双重塑造。期刊的把关工作,属于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把关主体的导向意识、价值意识和责任意识,决定了所刊发学术的质量。有效把控学术争鸣的重要含义,平衡选题的现实意义与理论内涵,努力实现学术性、专业性与诚信原则的统一,是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坚守底线、成为科学文化发展引领者的题中之义,也是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提升话语权、成就品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1]李自乐,郭宸孜,张莹,等.成为一流科技期刊的几个必要条件.科技与出版,2019(1):6-12.

  [2]王敬红.学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教育策略研究.现代,2010(8):114-117.

  [11]张旻浩,高国龙,钱俊龙.国内外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平台的比较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4):514-521.

  [13]胡春艳,刘建义.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治理:社会资本的视角.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5-130.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